公司介绍
大同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是全市唯一一家国有中型保安服务企业,于2008年1月由大同市保安服务公司和大同市保安押运护卫中心合并组建成立。
公司于2016年底由党总支建制提升为党委建制,设书记1名、副书记1名、委员7名。下设6个基层党支部:机关党支部、人力防范党支部、押运平城党支部、押运新左党支部、押运云州党支部、押运浑灵广党支部,共有18个党小组。
公司内设12个部门,其中业务工作部5个: 人力防范一部、人力防范二部、人力防范三部、业务运营部、技术防范部;机关工作部7个:综合办、后勤保障部、财务部、车辆管理部、人力资源部、枪管部、采供部。另根据市国资委要求,以及结合工作实际,成立公司内部机构内审部和纪检监察室。公司主要从事武装押运、人力防范、技术防范及物业管理服务,其中武装押运业务覆盖全市6县4区31家金融单位,453个服务网点,装备有防弹运钞车和各类后勤保障车173台。人防三个部为全市11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提供安全保卫服务。技防部具备国家安全防范工程设计与施工二级资质,并为用户提供110联网报警、24小时巡逻、出勤报警服务,并拥有覆盖全市的现代化通讯指挥中心1个,现有员工2500余名。
大同保安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安全、准时、便捷、高效的服务宗旨,为客户提供一站式保安服务。全面提升区域性精品上市的发展平台的大背景下,大同保安服务总公司开始建立现代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通过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使先进的管理理念能够执行到位,把人力资源信息系统建设成为保安公司信息系统的门户。
关键需求
关键需求一:集中管控,数据共享,提升整体管理水平
利用
人力资源系统构建起一个总部与分部,支部都能够访问的人力资源信息数据库,按照单位的组织层 级,授予相应的权限,对人员的基本信息进行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查询与分析。行领导,人力资源部经理、党支部和员工都能够从这个平台上获取自己所需 要的相关信息,促使全体员工都能够参与到保安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当中来,大幅度减轻人力资源部在事务性工作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关键需求二:薪酬电子化核算,有效控制人力成本
繁重的薪酬调整、核算、统计、发放等事务性工作“一键式”完成,减轻人力资源劳资人员的工作量。通过信息化 平台实现工资数据上报总部,直接系统审核。规范化,合同工,劳务派遣人员,非全日制用工工资。实现薪资调整的逐级在线审批,废除纸质工资变动审批单。
关键需求三:重要岗位管理电子化
实现重要岗位
无纸化管理。新聘申请,续聘申请,重要岗位要根据规则实现互斥。总部各个业务线负责人参与审核新聘与续聘的重要岗位资质,资格审批表通过HR系统直接取数据,免去再填写过程,实现重要岗位新聘及续聘记录,归档,并形成终身可查询资料。
应用价值
(一)动态信息集中(用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处理平台)
通过用友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获得整个保安公司动态集中的信息,实现组织体系、岗位体系、人员信息、人员变动情 况等信息的实时动态汇总、查询和分析,并通过报表的形式对信息查询结果进行呈现。即重点解决人力资源基础信息的动态集中问题,使企业人力资源信息由过去人力资源部和财务部各自离散状态转向总行动态集中,是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基础和关键。
(二) 业务协同(用友人力资源管理业务处理平台)
基于集中信息的已有成果,实现三个方面的应用,第一是人力资源管理内部各项核心职能应用领域的协同,包括 人事、劳资、调配等职能的协同,典型如调配调资管理;第二是人力资源管理与其他各职能业务之间的协同,典型如要害岗位管理;第三,实现企业内部各机构 和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典型如工资发放总额审批。
(三)决策支持(用友人力资源管理战略分析平台)
用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主要服务于保安公司的决策层,围绕人力资源部与财务部的战略方向,分析、部署和落实人力资源战略,确保支撑保安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让领导层能够实时掌控全局的人力资本开发、职业生涯规划、关键人员管理等重要信息。在日常工作汇总起来的、真实的海量 数据基础上,借助人力资源价值分析工具和各种决策分析模型,辅助管理咨询手段,帮助决策层实现及时、准确、科学的决策,通过信息的深层利用,取得对企业价 值最大化的信息,帮助企业合理规避法律风险。
(四)管控人工成本,创造管理利润
通过用友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保安公司形成了清晰的多级组织结构图,实现了各级管理者全面掌握所属员工各类信息, 实施有效、及时控制的需要。基于对支行员规模和各序列用工总量两个途径的主动节流,对员工进行精细化信息管理,掌握员工年收入成本,控制员工规模,最大限 度地发挥现有员工人均产出能力,简化不必要的中间层管理,节省了管理开支。
(五)装备管理
1.耗材登记:包括采购、入库、领用、转移、损耗、退还等全周期管理;
2.库存预警:库存数量达到预警值自动生成采办单,及时通知责任人;
3.统计分析:耗材的使用流向及成本核算。
装备管理使用价值:
1.提高库房端到端的管理效率;
2.避免常用耗材库存缺失;
3.降低库存占用,优化耗材选型。